
是順境,還是逆境?
			誰能說得清。
			在一定的環境下,
			順境可能是逆境的起源,
			逆境也可能是順境的徵兆。

人生便是如此,
			無人可以預料未來的模樣。
			唯有自己,是可以被把握的。
			所以,不論是順境,還是逆境,
			一個人都應該把握住自己,
			把握住自己心性,
			從而使順境和逆境,
			都成為最好的境遇。

唐代有這樣兩位名僧:寒山和拾得,
			相傳他們分別為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的化身。
			寒山和拾得出身貧寒,生活艱苦。
			寒山不僅衣食毫無著落,
			而且身居寒岩,受盡生活地百般折磨。
			拾得,年幼被遺棄,生活同樣貧賤。
			然而,或許因為這樣的境遇,
			他們參透玄妙佛理、禪機,
			怪誕之行跡、襤褸之衣衫背後藏有深刻的道理。
古尊宿語錄中記載兩位大師這樣的精妙言語:
			寒山問拾得:「如果世間有人無端誹謗我
			欺負我、侮辱我、恥笑我、輕視我、鄙賤我
			厭惡我、欺騙我,我該怎麼做才好啊?」
			拾得對曰:「你不妨忍著他、謙讓他、任由他
			避開他、耐煩他、尊敬他、不要理會他。
			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簡單的對話,
			洞穿人生順境和逆境的精妙玄機。

人生無所謂順境和逆境,
			順境和逆境只是人們的一種目光短淺的認知,
			只是人們暫時的感性認識。
			寒山和拾得,出身貧賤、生活艱苦,
			但最終卻成為一代名僧,被歷代人們敬仰。
			貧賤、艱苦,是順境還是逆境?
			世間無端誹謗我、欺負我、侮辱我之人,
			看似處於順境,但是因果相連,
			最終他們只能夠嘗到自己種下的苦果。
			而世間能夠忍著他、謙讓他、任由他之人,
			看似處於逆境,但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最終一定不會丟棄自己的心性,
			而且終將成就一番美事。
			所以,當麵對自認為的順境和逆境的時候,
			一定要靜下心來,心性清凈終究能夠得到福報。

從前,印度有一位國王,
			帶了大臣上山狩獵,走了一段時間,
			肚子餓了,口也渴了。
			大臣看到山上有一棵樹,
			長了很多果實,又紅又大,
			就把果子摘下來,讓國王解渴充飢。
			國王拿到果子,用刀一削,稍不注意,
			把自己的手指削掉一塊,流了很多血。
			國王起了無明,生了煩惱,就把這位大臣痛罵一頓。
			大臣受到國王的責罵,回答說:
			「大王啊!您受傷流血,不一定是壞事喔。」
			國王聽了,大發雷霆,說道:
			「痛得要命又流了這麼多血,
			怎麼不是壞事情?你這個蠢才真是跟我作對!」
			國王脾氣一來,就把大臣趕走了。

這時,山上來了一群野人,
			準備要找一個人,挖他的心去祭拜天神。
			這群野人看到白白胖胖的國王,
			就把國王抓起來獻給酋長。
			酋長命令部下把國王的衣服脫掉,
			正準備要開腸破肚挖取心臟時,
			忽然看到國王的手正在流血,
			覺得很不吉祥,於是把國王放走了。
			國王回到宮中,才發現大臣所說的是對的,
			雖然受了傷流了血,不一定是件壞事情,
			甚至變成了好事,救了自己一命。
			國王覺得很對不起大臣,
			就派人把大臣找了回來,
			問他:「我當時發脾氣把你罵走,你心中恨不恨我?」
			大臣說:「啟稟國王,我不但不恨您,而且還非常感激您。」
			國王問:「為什麼呢?」
			大臣說:「如果你不把我趕走,
			這群野人一定會把我抓去祭拜天神啊!」
			從這個公案可以了解,禍與福是不一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