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診斷癌症的鴿子,到嗅探炸彈的狗狗,最奇特的那些科學實驗給我們帶來了最有趣的洞見。
最近,研究人員又把一幅很小的護目鏡戴在一隻鸚鵡頭上,希望通過了解鳥類揮動翅膀產生升力時形成的空氣渦流,更多地去了解飛行的奧秘。
這對打造更出色的無人機十分重要。目前,已有非常成熟的模型可以解釋飛行原理以及鳥類如何支撐自身重量,斯坦福大學的一支研究團隊正對這些模型進行測試。他們的方法是——讓一隻名叫Obi的鸚鵡從鋪著微粒的激光片上飛過。
「我們自己永遠不會這麼干,絕不會在沒有任何保護的情況下從激光片上走過。所以,我們必須想辦法保護那隻鳥,」斯坦福大學機械工程助理教授大衛·倫丁克(David Lentink)說。
鸚鵡Obi的革命性飛行實驗在倫丁克的實驗室里進行。研究生埃里克·古鐵雷斯(Eric Gutierrez)製作了那副搶眼的護目鏡,以使Obi的眼睛免受炫目激光的傷害。
通過此舉,該研究團隊還推動了飛行工程一個領域的發展,他們希望可以藉此實驗催生更加強大的飛行機器人。
「鳥類揮動翅膀時,就會使那些微粒動起來,」研究生黛安娜·陳(Diana Chin)說,「在這個平面上,我們可以看到微粒如何運動,然後計算流速場。根據流速場,我們應該能夠從理論上計算出那隻鳥在飛行中產生的升力。」
Obi從激光片上飛過時,它的翅膀會攪動那些被照亮的微粒,形成可見的渦流圖像,供研究人員記錄。這項實驗結果顯示,渦流會破碎,而非像飛機留下的霧化尾跡那樣,在空中凝而不散。
「飛機產生的渦流要在飛機飛遠後才會破碎,比如1000多米。而鳥類產生的渦流在振翅兩三下的時間內,就會在距離鳥類非常近的地方破碎,並且這個過程要劇烈得多。」倫丁克說。
實驗結果提供了空前明晰的渦流圖像,與當今飛行機器人所依據的傳統模型相悖。「我們發現,我們測試的所有三個模型都非常不準確,因為它們的前提假設未必是正確的。」黛安娜說。
「看看動物飛行的典型圖片,我們往往以為那些動物在飛行過程中會產生優美平滑的渦流,但實際情況要複雜得多,」倫丁克說,「這對我們來說是個出發點,現在我們可以開始真正弄清楚動物是怎樣飛行的。」
「為了更好地設計機器人的翅膀,很多人著眼於對動物飛行的研究結果。現在,我們的實驗表明,人們採用的設計方法並不像大家希望的那樣可靠。我們需要新的研究、新的方法來大幅提高設計過程的可靠性。」
當然,要是沒有古鐵雷斯製作的那副小護目鏡,這項實驗就不可能進行,或者就算進行,研究人員也會因為擔心鸚鵡受到的傷害而無法安心工作。
鸚鵡佩戴的鏡片由人類激光護目鏡的鏡片切割而成,鏡框通過3D列印技術製作。這幅護目鏡利用獸醫帶安全地固定在Obi頭上,並附有反光條,好讓研究人員更準確地測量Obi的飛行速度。
翻譯:于波
造就:劇院式的線下演講平台,發現最有創造力的思想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造就Talk 的精彩文章:
※研究發現,恐龍的身份證原來就長在它的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