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蘇州道士李朴其人其事



明末清初,蘇州道士李朴「善畫工詩」,不僅精於道教正一派齋醮法事,且精熟全真南宗心法,著有《火候宗源》、《還丹宗旨》等丹道修鍊著作。此外,他還為康熙年間(1662-1722)刊刻的道教內丹學集大成之作——《性命圭旨》撰寫序,而康熙刊刻版《性命圭旨》中所收入的《紫中道人答問》一篇,更是出自他之手。

李朴其人


李朴,字天木,號雪齋,又稱紫中道人,吳縣人。乾隆《長洲縣誌》、同治《蘇州府志》等蘇州地方史志對其有簡略記載。《吳郡甫里志》收錄的許虬撰《沖白先生傳》中,則較為詳細地記載了李朴的生平。


李朴「家世浙之龍邱,大父榮鈇徙於吳,遂為吳人。先是母夢月影入懷,覺而有娠,於萬曆庚戌二月二十日生先生於金閶里」。1萬曆庚戌為1610年,這與清代嘉興人朱德滋《壽天木李鍊師六秩次雪樵韻》詩中所署「己酉二月二十日誕辰」2相一致。對於李朴的羽化,蘇州地方志記載稱:「康熙庚戌秋,夢青衣謂曰上帝召汝,遂凝坐而化。」3對此,許虬的記載則更為詳實,稱「先是先生拜章金闕,恍睹戌年戌月清河開化八字。及偶示微疾,自知時至,囑咐諸弟子勤修大道,勵以五性九患之說,未幾遂卒,實康熙庚戌九月初二也」。許虬還記載說:「先生窆藏日,諸弟子攀號追慕,私謚曰沖白先生雲。」4李朴卒於紫微庵5,據《吳郡甫里志》記載,他的墓在吳縣何山。


李朴自幼博聞強識,偶閱《黃庭經》等道教經典便能「心領神會」。因此有志於道教,年齡稍長,便厭棄塵囂,「屏葷血,屢思棄家求道」,並最終於13歲入道蘇州朝真觀,拜月蓮鄒真人弟子朱鳳源為師。

朝真觀在蘇州閶門外義慈巷,由道士沈道祥於宋景定(1260-1264)中建。明宣德元年(1426),張真人遣龍虎山道士杜文瑞居之,此地遂成為張天師途經蘇州的驛站。正統十一年(1446),徐洞輝奏賜今額。「入清,法師施道淵、李朴皆居此,相繼修葺。」6對此,《吳郡甫里志》稱,李朴「幼與施亮生同受異人金丹火候性命宗旨」。7


施道淵是清初蘇州著名高道,創立了穹窿山道派,續添天師正一滴血派譜系後十字,建名勝170餘所,塑像8720有奇,對蘇州道教的傳播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據彭定求《穹窿亮生施尊師墓表》,施道淵生於萬曆丙辰(1616)年,卒於康熙十七(1678)年,較李朴小6歲,他13歲入道朝真觀,拜沈念常為師。8可見,兩人相隔6年進入朝真觀,雖所拜師父不同,但曾一起在朝真觀學習。另據《玄妙觀志》記載,施亮生「童真出家朝真觀,遇異人張信符授以丹訣」。9方誌所言李朴所受金丹火候性命宗旨,很可能即為張信符所受。


朝真觀屬於正一派宮觀,「沈法師道祥開山以來,法席相傳,類精科教祈禳齋醮之事」。10李朴雖隨師學習齋醮科儀,卻立志不群,究心大道,對道教內丹修鍊念念不忘,他多次向師父詢問修行的法門,但並沒有得到任何答覆。雖然如此,他並未放棄,殫精竭慮,幾乎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因此史志稱其「篤志金丹大葯,脅不貼席者三十年,頓悟玄妙」。11


李朴所頓悟的為紫清洞玄秘法,地方志稱其「精熟紫清洞玄秘法」。紫清即是白玉蟾,據《道法會元·洞玄玉樞雷霆大法》稱,白玉蟾從雷霆猛吏辛天君受洞玄玉樞雷法,後又付洞玄之法於泉州馬居士之女馬君,並形成了泉州蒲左丞、建寧翁雷室的傳承譜系,至翁羽化時,嗣法者已有500餘人。12朝真觀有白紫清洞元法,自徐洞輝之後,不得其傳。李朴深悟秘法不懈,最終得以頓悟。白玉蟾曾雲遊至蘇州,並留有《詔建三清殿記》、《平江鶴會升堂》等文字。白玉蟾在《平江鶴會升堂》後的《結座雲》中描繪了宋嘉定十四年(1221)蘇州純陽會的情況13。蘇州的呂洞賓信仰以福濟觀為尊,而朝真觀與福濟觀聯繫緊密,明朝時就曾被作為福濟觀下院,加之白玉蟾一脈入元以後道法興盛,因此,朝真觀中有白玉蟾留下的修真秘法也合常理。


李朴改修全真之後,獨善其身之外,還不忘以道教法術濟世利人,許虬稱其「既宗全真之教,又自念非積功累行濟世憫人,未免近於楊氏為我之學,乃更受拔幽度寘,祈晴禱雨,五雷斬勘之法,常於陳溪通神道院設薦亡道場。時經鼎革,為罹亂最苦之地,行法時有黑冥從地躍躍起;又常祈雨,雨霢霂而不驟,知其為沖和之應也」。14度亡薦拔、祈晴禱雨歷來是道教法術澤被蒼生的重要手段,李朴以通神道院為道場,開展濟世利人活動。通神道院,據《蘇州府志》記載,「順治間道士李天木重修,在蘇城東五十里,南通嘉禾,北接甫里,東連松江」,15為蘇州的交通要道,也是受鼎革之亂禍害最嚴重的地區,李朴在此拔幽度寘,常有黑冥從地升起,祈雨時又能使降雨霢霂而不驟,足見其法術之高超。

除通神道院之外,許虬稱「先生法幢所樹,自朝真而外,在郡曰守中堂,先生結茅棲息處也,在甫里曰元白堂,受籙弟子湯天穎築室以延先生。里人張仲璉、陸天佑又助田供眾」。對此,《吳郡甫里志》等寺觀卷中也有記載。李朴結茅棲息之地在甫里元白堂,與許虬所居較近,許虬「常從先生問至道之要,往複應答,倒峽靡窮,及遠宦貴築垂問,時時往來承示不動心之道」。16蘇州史志皆稱李朴「與人語,隨機開示,使之了悟」。17陸解升天翼有《偶遇溪上同陳子三卿顧子弘一謁天木李鍊師次韻和贈歲豐邜》,也稱其:「一著機先傳幻化,數言指點盡精微。倏然覺出塵囂境,始信荷衣勝紫衣。」18可見李朴常能以簡易平實的語言為人排憂解惑。


對於李朴的學識,崑山人歸庄也是大為讚賞。康熙二年(1663)十一月,歸庄途經甫里,久聞李朴大名,前去拜訪,向其叩以玄理。在與柴集勛的信中,歸庄記述了拜訪的經過和感受。歸庄稱自己弱冠時,讀程朱之書,對於二氏之書屏而不觀,二氏之人拒而不交,近年來雖有接觸四五位學道之人,但都是崇尚有為之輩,唯獨李朴與之不同,對於有為之法不以為善,認為「當末劫之世,宜以靜鎮之,一切有為之法,皆所不尚」。歸庄說自己對玄門書「止取凝神入氣穴」幾字,李朴也是大為首肯。而李朴在與歸庄探討玄理時,語言「簡易平時,大抵謂道不離日用飲食,不必絕俗離世,長往深山也」,19更是讓人印象深刻。


《沖白先生傳》記載李朴的從游弟子甚眾,除上文提到的受籙弟子湯天穎等之外,有朝真錢自寧、白鶴張自某、回真周自弘、守中吳自恆、崇寧龔某、福濟沈某、通神孫自杲、元白張自震、魏正沖。而其中最負盛名者,曰呂仙翁毖,世所稱貞九先生者也。20呂毖,字貞九,明朝崇禎年間吳縣人,明亡後隱居靈岩山小桃源為道士。著有《事物初略》三十四卷、《明宮史》等書。《蘇州府志》等釋道人物中有載21,歸庄在記述自己拜訪李朴一事時也提到「貞九之師李天木先生」。此外,還有「魏有恆,字元常,甫里人。玉藩之子也。幼好玄教,從學李沖白先生,為徒孫,精專其教,道術頗稱神奇,為天師府法官。昆令程侯給有『德孚澤沛』、『道有真傳』二匾額」。22魏有恆所得「道有真傳」匾額,可以說也是對李朴的間接肯定。


明朝逸民身份


《吳門表隱》「朝真方丈」條稱「真人名朴,善書畫,明亡入道,不剃髮,蓋勝國逸民也」。23李朴「明亡入道」的表述雖不準確,但「勝國逸民」之說卻有據可查。《吳門表隱》所錄朝真觀留存的李朴三件遺物中,有李朴「自繪真像」。《陳墓鎮志》收有《朱士檉通神院謁沖白李大師像》24,說明朝真、通神道院等李朴所在的宮觀都曾收有其畫像。現存有禹之鼎畫「明季李天木真人像」,畫上題「甲辰二月廿二橅,原本在朝真觀,禹之鼎畫。略失笑意,余皆得韻」。可見該畫為禹之鼎按照李朴自畫像摹寫。畫中李朴留髮著黃衣倚坐。

《百城煙水》收錄王弘撰《臞庵過訪守中堂有詩賦答》一詩也可間接證明此點。王弘撰,華陰人,字文修,一字無異,號太華山史,曾長期寓居江南。他持反清復明之志,康熙十七年(1678)薦博學鴻詞,堅辭不就,顧炎武稱其為「關中聲氣之領袖」。25其詩云:「落日秋江上,相看白髮同。飄零懷故國,瀟洒見高風。草履心常適,梅檀路轉通。新詩多近道,合在布衣中。」26臞庵即徐崧,王弘撰曾為其著《起信錄》作序。27徐崧也曾與李朴相熟,並在李朴羽化十一年後作《辛酉秋過守中堂訪王山史征君兼憶昔友歸玄恭李天木》追憶李朴28。王弘撰在過訪守中堂時發出「飄零懷故國」的感慨,自然是因為有所觸動,而觸動的原因即是相似的明朝逸民情懷。此外,與李朴有所交集的文人也多為明朝遺民,如李朴的弟子呂毖,明亡後拜入其門下為道士,隱居靈岩山;康熙二年(1663)赴甫里拜訪李朴的歸庄,一名祚明,字爾禮,入清後更名祚明或稱歸藏等,順治年間(1644-1661)曾暗中與顧炎武聯繫謀劃抗擊清朝統治,一生矢志不忘反清復明。


也正是因為李朴勝國逸民的身份,才使得他雖道術精湛,能隨機開示,使人了悟,但《蘇州府志》、《長洲縣誌》等官方編撰的地方史志對其都是簡略帶過,僅《甫里志》等鄉鎮一級地方志有較詳細記載。《甫里志》等所收錄的與之相關的詩文,也多是地方隱逸或同是對明朝懷有舊情之人所著,如《陳墓鎮志》收有許雲龍《挽天木李鍊師》29,許雲龍還寫過《招載南陌游鄴山》一詩,詩中有「一別近三月,相懷幾度秋。……年年頻到此」等詩句,表明其與鄴山講堂黃道周關係緊密,而黃道周曾自請募兵抗禦清軍,兵敗被虜後對清廷數次絕食,拒絕投降,最終壯烈殉國。與之相反,在清初蘇州具有道教信仰或與施亮生等道教人物交往頻繁的彭定求、汪琬等蘇州士大夫的詩文中,卻鮮見有關李朴的記載。


李朴的繪畫


李朴以「清初詩畫家」入選《中國歷史人物辭典》,辭典稱其「善畫工詩,順治間作品流傳甚多」。《蘇州府志》、《昆新兩縣續修合志》等史志均記載其「善詩畫,工書法」30 ,「臨池揮翰,尤遒逸過人,至今尺蹏片紙猶為人間寶惜也」31。《陳墓鎮志》還收入其《題松鶴圖》詩一首:

不將蹤跡渾雞群,自向松巢伸白雲。


清唳九皐天咫尺,此聲寧許俗流聞。32


李朴的畫存世較少,其中較為人所熟知的是署款「李朴指寫」的紙本中堂。該幅畫以麋鹿、山石、松樹為題材,高170厘米,寬94厘米。畫幅右側偏下印有「朴印」(白文)和「口襃」(朱文)。徐石橋曾就此畫作《指畫創始人新說》一文,對潘天壽先生「指頭畫創始於高其佩」的論點,提出質疑。


指頭畫,又稱指畫、手指畫、指墨畫、手掌畫等等,是以指頭、指甲、手掌和手背作為工具,蘸水墨或顏色在紙絹上作畫,是中國畫的一種獨特表現方法。徐石橋在文中認為,李朴卒於康熙九年(1670),而高其佩生於康熙十一年(1672),從署款「李朴手寫」的畫可以看出,潘天壽「指頭畫創始於高其佩」並不是歷史事實。33由此,也足見李朴繪畫的重要地位。


李朴與《性命圭旨》


相傳出於尹真人高弟之手的《性命圭旨》是道教闡述義理及丹道法則的典籍之一,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全書分元、亨、利、貞四集,有圖54幅,可謂圖文並茂,理法兼備,被譽為內丹學集大成之作。該書刻本眾多,清朝守一子(丁福寶)《道藏精華錄》第七集、徐兆仁《東方修道文庫》中《天元丹法》及台灣蕭天石主編的《道藏精華》第一集之三中所收錄的都為清康熙初年錢羽振監督再版刊刻的版本,這一版本所依據的則是明萬曆鄒元標、佘永寧版本。


康熙初年版本《性命圭旨》中,有《〈性命圭旨〉序》一篇,署名「康熙上章閹茂病月穀旦紫中李朴書於守中堂」34。守中堂是李朴修行所在,在郡廟東長安弄內,康熙九年(1670)春,里士朱厚寰倡緣,道士李朴建。葛芝有「遂為千載乘雲之人,敢忘三年築室之義」刻於楹柱。35該篇序文之後,又有署名「康熙乙酉孟夏吳門尤侗」所撰的《序》。尤侗,字展成,一字同人,號悔庵、良齋、西堂老人、鶴棲老人、梅花道人等,蘇州府長洲人,明末清初著名詩人、戲曲家,曾被順治譽為「真才子」,康熙譽為「老名士」。據乾隆《長洲縣誌》「許虬」條稱,「(許虬)與汪琬、尤侗輩相善」36,許虬曾為李朴立傳,顯然,尤侗與李朴之間也肯定存在著聯繫。可見《〈性命圭旨〉序》當為蘇州李朴所著無疑。


比對明清兩個版本的《性命圭旨》,除增加了李朴和尤侗的序之外,基本相同,但在清版的《性命圭旨》「亨」集與「利」集之間多出了《紫中道人答問》一節。尤侗在《序》中曾稱,「周子修而廣之,鼓聾發昧,功亦巨矣!」37說明再次刊刻時,周子(輿閑)加以擴充,而擴充的內容,即為序言和紫中道人的一段答問語錄。


《紫中道人答問》是針對「客問:坐禪一事如何」而作的回答。在此文之前,《性命圭旨》中有《坐禪圖》一篇,言坐禪的好處,認為「無事此靜坐,一日如兩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而「持孔門心法」是坐禪的首要竅門,文中稱:


所謂孔門心法者,只要存心在真去處是也。蓋耳目之竅,吾身之門也。方寸之地,吾身之堂也。立命之竅,吾身之室也。故眾人心處於方寸之地,猶人之處於堂也,則聲色得以從門而搖其中。至人心藏於立命之竅,猶人之處於室也,則聲色無所從入而窺其際,故善事心者,潛室以頤晦而耳目為虛矣。御堂以聽政,而耳目為用矣。若坐時不持孔門心法,便是坐馳,便是放心。壇經曰:心念不起名為坐,自性不動名為禪,坐禪妙義端不外此。38


即從耳目之竅、方寸之地(心)和立命之竅來闡釋坐禪,認為坐禪即是身居室中而非堂中,以能夠排除由耳目之門所受到的外界干擾。


《紫中道人答問》篇顯然對《坐禪圖》中的闡釋並不認同,他首先提出「咽津納氣,是人行有葯,方能坐化生鼎內。若無真種子,猶將熱火煮空鐺」,認為「若言守靜兀坐,乃最下小乘之法,外道惑人之邪徑耳」。在他看來,坐禪只是排除外界干擾,守靜兀坐,那是最下乘的修行功法,道教的打坐修行,是因為「人行有葯」,才能起到修行的效果,否則,就如同火燒空鐺,不僅無法煉精化氣,對身體也是有害無益。因此,真正的坐禪應該是精氣神內外兼修,「夫精、氣、神三寶,則撐持宇宙,總括陰陽。天地得之而含蓋乾坤,人心得之則修仙做佛。唯有內有外,知之者可以兼而修之,不知者獨修一物。獨修者,乃頑冥之漢也;兼修者,能證仙佛之果也」。認為精氣神是宇宙之精髓,是人修行的根本。對此,篇中提出了精氣神不同的稱謂、習性及在身中不同的修鍊方法,並提出「自云:慧覺復,稱道成,實所失。然可謂謬矣。若言坐禪之士,予所厭聞,故上古聖仙之貴,當於人類中修之」。39


此外,《性命圭旨》其他章節中,凡提到白玉蟾的8處,都直呼其名,僅《紫中道人答問》一章中稱其為「白祖」。李朴自幼出家朝真觀,得「白紫清洞元法」,屬於白玉蟾門下,故稱白玉蟾為「白祖」。可見,李朴不僅為康熙版《性命圭旨》作序,且《性命圭旨》中《紫中道人答問》一篇,也為其所著無疑。


(作者單位為蘇州市道教協會)


註:


1、4、7、10、14、16、20、22、31 .彭方周:《吳郡甫里志》,《中國地方志集成·鄉鎮志專輯》(6),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28、128、107、128、128、128、129、108、128頁。


2、18、24、29、32.陳尚隆:《陳墓鎮志》,《中國地方志集成·鄉鎮志專輯》(6),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352、351、352、352、352頁。


3、17、30.金吳瀾:《昆新兩縣續修合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第619頁。


5、15.李銘皖:《蘇州府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第3214、1228頁。


6.吳秀之:《吳縣誌》,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第570頁。


8.彭定求:《穹窿亮生施尊師墓表》,《四庫存目·集部》246冊,濟南:齊魯書社,1994年,第768頁。


9.《藏外道書》20冊。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第467頁。


11.李遠國:《神霄雷法》。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33頁。


12.《道藏》29冊,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763-764頁。


13.白玉蟾:《白玉蟾全集》,《道藏精華》第十集之二,台北:自由出版社,1983年,第1269頁。


19.歸庄:《歸庄集》,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309頁。


21.李根源:《吳縣誌》,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586頁。


23、35.顧震濤:《吳門表隱》,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40、72頁。


25.顧炎武:《顧亭林詩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244頁。


26、28.徐崧、張大純:《百城煙水》,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第106頁。


27.王弘撰:《山志》,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第250頁。


33.徐石橋:「指畫創始人新說」,《東南文化》,1988年,第6期。


34、37、38、39.蕭天石:《道藏精華》第一集之三,台北:自由出版社,1983年,第2、5、199、208-212頁。


36.李光祚:《長洲縣誌》,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313頁。


來源:蘇州市道教協會


掃描二維碼,關注武漢長春觀公眾微信號!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武漢長春觀道學堂 的精彩文章:
※道教飲食謹和五味析微
※九華山道教文化遺存中的鶴鹿文化
※家中如何供奉神像
※秋來百花殺盡 唯獨「菊花」葯膳味長久
※建國後全真道教各方丈及傳戒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