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有兩種人最值得敬佩,一個是年輕時陪男人過苦日子的女人,一個人年老時陪女人過好日子的男人。

前者是因為愛一個人,願意去付出所有,哪怕這個人一貧如洗,卻也抵擋不住她對他的愛,愛情是偉大的。

後者更多的是重情重義,對女人的付出看在眼裡,用行動證明自己的愛。

1、愛上一個人,就變得心甘情願

高慶離婚八年,人到中年的他,回想過去的一幕幕,心裡滿是愧疚和虧欠。
 

他虧欠了前妻徐倩,一個來自農村的女人。

那時的高慶,沒有存款,沒有車和房,家裡還有一個常年吃藥的母親。
 

可是,徐倩絲毫不介意,她說:“窮不可怕,我可以陪你一起賺錢,哪怕奮鬥到八十歲。

女人愛上一個男人,物質條件反而成了最無足輕重的東西,她的滿心都是對未來的規劃和憧憬。
 

徐倩陪著高慶在城裡打工,做過洗碗工,在酒店做過服務員,擺地攤,擺夜宵攤……只要是能賺錢的活,徐倩不分晝夜都願意做。
 

熬過了三年欠債的日子,到漸漸有餘款,再到後來買房。

就這樣,一輩子的青春早已熬成渣了。

永遠不要低估了一個女人陪男人吃苦的決心,愛情的力量,可以撬動女人的整個人生。
 

2、“對不起,我找到真愛了”

婚姻對於女人而言,就是她的全世界。

徐倩一邊忙著賺錢,還要忙著照顧孩子,還要擠出時間做瑣碎的家務活,最難熬的那幾年,還要照顧多病的婆婆。
 

即便生活讓徐倩分身乏術,常常累到腰酸背痛,可她也從未抱怨過生活的艱苦,努力扛起婚姻裡的重擔與責任。
 

她相信,終有一天,都會熬過去的,日子會越過越好的。
 

真心深愛著丈夫的女人,再苦的日子,她都能品出甘甜來。

可是,高慶四十二歲生日那天,徐倩為他張羅了一桌子菜,等來的卻是他的一句:“老婆,我們離婚吧。

那一刻,徐倩大腦一片空白,她不知道丈夫為什麼要離婚,為什麼熬過了苦日子,如今好好的日子卻不願過了。

他說:“對不起,我找到真愛了。

”簡單的一句話,從一個四十多歲男人的嘴裡說出來,徐倩心裡一陣酸痛。
 

真愛?那麼,這麼多年,她是什麼身份?這麼多年的付出,算什麼?

那段時間,徐倩百般哀求他別離婚,甚至為了孩子,她不惜跪在了他的麵前,懇請他不要離婚,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庭。
 

3、幸福還未開始,就已結束

女人愛得越深刻,便越容易陷入卑微的境地。

最終,徐倩還是同意離婚了,他整月整月的不回家,將就的婚姻形同虛設,毫無意義。
 

離婚後的高慶,心裡一陣喜悅,終於離開了糟糠之妻,終於可以擁抱自己的幸福了。

為了他心中所謂的真愛,他不惜花了二十多萬,將她娶進了門。
 

那時,他才離婚不到半個月,就風光舉辦了婚禮,絲毫不顧及兒子的感受。
 

徐倩帶著兩個孩子,她心裡不是不恨,不是不怨,可是沒有辦法,當初自己選擇的物件,只能自己承擔一切的苦果。
 

女人選擇嫁給什麼樣的男人,就會過上什麼樣的生活。

選擇一種婚姻,就是選擇了一種人生。
 

自從高慶結婚後,便和徐倩斷絕了聯繫,就連孩子的撫養費,他也不願承擔。

他苦著一張臉,對徐倩說:“我老婆不喜歡看到我跟你有聯繫,以後孩子的事,你就多費心了。

在那一刻,徐倩才覺得,曾經夫妻一場,也不過是夢一場。

可惜,這個夢做了十幾年,她才清醒過來。
 

男人的絕情,有時就像一把刀子,連父子情分都捨得切斷。
 

4、中年的悔悟

時間會告訴你,哪些路走對了,哪些路走錯了。

高慶二婚後的第四年,他發現妻子背著他欠債十幾萬,而且,他陡然發現自己辛辛苦苦攢的存款,都被她花得所剩無幾。
 

更令他頭疼的是,當初結婚之前,妻子未曾告訴他,她生過一個孩子。

結婚後,將這個孩子帶過來一起生活,非常叛逆,令他焦頭爛額。
 

高慶常常苦笑,自己的孩子都不養,卻養著別人的孩子。

他對婚姻越來越失望,和妻子的爭吵也越來越多。

終於在第五年,他們離婚了。

房子、車子,以及財產,都被她刮去了一半。

他想想那時他和徐倩離婚時,她什麼也沒有要,就離開了他。
 

二婚破碎後,高慶無時無刻都在懷念徐倩,他很懊惱,當初為什麼要離婚呢?為什麼好好的日子,不願過了?

男人到中年,才漸漸明白,有四件糊塗事做不得:別嫌棄糟糠之妻,別衝動離婚,別相信婚外有真愛,別輕易二婚。
 

5、時間才是最好的報復

他去找過徐倩,他想和她重婚。

男人到中年,反而覺得平淡生活,是一種珍貴。
 

可是,徐倩說:“我們都離婚八年了,你從來沒有管過孩子,你有什麼資格說為了孩子跟我重婚?對不起,我這輩子寧願一個人過一輩子,也不會跟你重婚了。

那時的他,才忽然明白,曾經不懂得珍惜的平淡生活,如今卻再也沒有資格再擁有。

糊塗了一輩子,清醒時,卻已是黃昏。

高慶愧疚不已,如今的他,終日在後悔中度日。
 

人生沒有後悔藥,錯過的那些人和事,再也回不來了。
 

學會珍惜吧,身邊那個為你燒菜煮飯,喜歡念念叨叨的女人。

是她,用一輩子澆灌了你的青春,澆灌了婚姻。
 

人生得一賢妻,此生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