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裡有那麼多酒館,她卻走進了我的。
優雅的伊爾莎走進了里克的酒館,端莊高雅的瑞典冰姝英格麗·褒曼也因此走進了每一位觀眾的內心。
生活總是讓我們遍體鱗傷,但到後來,那些受傷的地方,一定會變成我們最強壯的地方。
有的人從出生開始,就被注定孤獨。
這是命運的刁難,這是上帝的責罰。
只不過對有些人,這是堅強的開始。
她說:我的名字叫英格麗。
我活潑,惱人,固執且瘋狂。
她曾經征服好萊塢,是深受愛戴的「好萊塢第一夫人」。
她卻在後來情感出軌,受人唾罵,成為人人憎惡的「票房毒藥」。
沒有誰能像她那樣活得真實,一輩子順流逆流,卻只為沒做過的事後悔。
沒有誰能像她那樣活得精彩,三次榮獲電影的至高榮譽奧斯卡金像獎。
沒有誰能像她離開得那樣從容,輕嚐了最後一口香檳,微笑著歸去。
她的名字叫:英格麗·褒曼。
褒曼於1915年出生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
父親是瑞典人,母親是德國人。
家庭原本在斯德哥爾摩城裡的海濱大道經營一家相館,兼售相框和相機,一家人日子過得相對富足。
無奈的是,母親在褒曼3歲的時候,突發胃病,永遠的離開了這個深愛的家。
幼年的褒曼在失去母愛的環境裡磕磕絆絆的成長,隨父親一同沉浸在失去親人的痛苦中。
父親是一位藝術家,酷愛繪畫和攝影。
在父親的影響下,褒曼漸漸繼承了他的藝術細胞。
然而好景不長,在她12歲那年,父親因癌去世。
接連失去兩位至親的褒曼已然走投無路。
萬般無奈下,家族中一位姨媽收留了她。
可誰知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半年後,這位姨媽因心臟病撒手人寰。
後來,她又搬到另一位姨媽赫爾達家居住,自此,生活才算穩定。
但這也是個大家庭,她需要和姨媽家的四個孩子一起生活。
從小就寄人籬下的褒曼,變得敏感而羞怯。
好在天可憐見,這位赫爾達女士,並沒有怠慢這個非親生的小姑娘,反而給褒曼留出獨立的房間。
甚至為了褒曼的藝術夢想,將她送入了斯德哥爾摩最昂貴的蘭心學校。
家庭的巨變,環境的磨礪,讓褒曼從小就變得聽話懂事。
憑藉自身的努力及天賦,褒曼在18歲時高中畢業,並且考入斯德哥爾摩皇家劇院學習表演,自此開啟了她走向影壇的道路。
而這一年,褒曼遇到了自己人生中第一個重要的男人──彼得·林斯特龍,是一位英俊的牙醫。
三年後,兩人喜結連理。
這時的褒曼事業穩定,家庭幸福。
她成了被上帝眷顧的寵兒。
此時的褒曼已然在瑞典小有名氣。
她所主演的電影《寒夜琴挑》被好萊塢製片人大衛·塞茲尼克一眼相中,熱忱地邀請她到好萊塢發展,拍攝美國版的《寒夜琴挑》。
去往好萊塢的道路,畢竟不是輕鬆的,首先就得從語言學起。
而且好萊塢的大佬們,要求褒曼要改名字並且整頓形象。
但一身傲骨的褒曼豈能為他人屈服?
在此之前,德國拍片的時候,希特勒進入現場,她當場就拒絕對希特勒行納粹式敬禮。
好萊塢又能怎樣?
果然不負眾望,影片大獲成功。
褒曼用自己精湛的演技,贏得了好萊塢一致的承認。
而此時,她的女兒出生不久,她在事業與家庭的權衡間變得搖擺不定。
但深愛她的丈夫表現了驚人的大度,讓她放手在事業上用力拼搏。
正因為有了溫暖的家庭作後盾,褒曼迎來了她的事業中最重要的階段。
同時也成就了自己人生中的代表作。
1942年,她與亨弗萊·鮑嘉主演了歷史經典影片《卡薩布蘭卡》。
這部影片後來被美國電影協會評為「百年影史上最偉大的愛情電影第一名」,榮獲多項奧斯卡大獎。
接下來的三年,褒曼一鼓作氣主演了多部影片,包括:1943年的個人首部彩色電影《戰地鐘聲》,憑藉此片獲得奧斯卡提名。
1944年,她又主演驚悚片《煤氣燈下》,獲得了人生中第一個奧斯卡影后。
1945年,憑藉著《聖瑪麗的鐘聲》一片,她再度獲得奧斯卡提名。
此時的褒曼,功成名就,名滿天下。
然而,好景不長的是,隨著褒曼演藝事業上的一步步發展,兩人婚姻的危機悄悄逼近。
幾年後,因為一場電影──《羅馬,不設防的城市》,導致了褒曼婚姻的破裂。
同時也讓她身敗名裂,變成了票房毒藥。
導演這部影片的是一位才華橫溢的義大利導演羅伯托·羅塞里尼。
在看完這部影片後,褒曼就決定前往義大利與之合作。
但在兩人一同工作的時日裡,彼此逐漸產生了感情。
並且,那時的雙方均已成家。
只要是在文明的世界裡,背叛自己的家庭與愛人,都會成為眾人的詬病。
被記者拍攝到的一張與情人在海邊牽手散步的照片傳滿世界,褒曼婚內出軌的醜聞轟動全球。
萬般無奈下,她主動寫信給在家的丈夫,要求離婚。
但此時的褒曼成了人人唾棄的蕩婦,甚至義大利、美國、瑞典三個國家都宣稱不會受理她的離婚案。
雙方的離婚案最後在墨西哥完成,她與羅伯托·羅塞里尼的婚禮也是在墨西哥舉行。
雖然有情人終成眷屬,但褒曼的演藝事業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由於名聲不好,她與丈夫合作的影片均票房慘淡,她成了名副其實的「票房毒藥」。
而在婚後,兩人的生活,也不像婚前的熱戀一般浪漫。
丈夫的霸占慾望太強,不允許她拍攝別人的影片。
但曾面對希特勒都堅決不屈的她,毅然決然地接受圈內老友的邀請,隻身重新殺入好萊塢。
1955年,憑藉影片《真假公主》,褒曼拿下了人生中第二個奧斯卡影后。
終於,褒曼回到能展現自己的舞台,迎來自己事業上的高峰。
一個孑然一身的女子,她現在只是在做自己想做的。
但與此同時,她與丈夫的關係出現裂痕。
不久後,兩人低調離婚。
即使經歷了愛情上的挫敗,但仍舊不能阻擋她對愛情的癡狂。
與第二任丈夫離婚後,她又嫁給了瑞典人拉爾斯·史密斯。
儘管兩人攜手走過二十年光陰,但這場婚姻最終還是以失敗收場。
直到1975年,罹患癌症的褒曼,再度獲得奧斯卡影后。
但此時的她,已經沒有太多力氣在事業上拼搏,只能靜心養病。
此後的幾年內,她先後動過兩次大型手術,割去了兩個乳房,身體甚是虛弱。
而更為嚴重的是,這兩次手術並沒有根除病灶,反而使癌細胞擴散到了全身。
此時的褒曼已然病入膏肓,無力回天。
1982年8月29日,好萊塢一代影后英格麗·褒曼在倫敦逝世。
令人驚詫的是,這一天,亦是她67歲的生日。
她去世後,為了紀念她,把一種紅色的玫瑰,命名為「英格麗·褒曼」。
她是活在了後人的心裡。
2017年,斬獲多項奧斯卡大獎的電影《樂來越愛你》,正是向這位當年的傳奇人物施以致敬。
影片中從蜜雅臥室中的巨大畫像,到馬路邊的牌,甚至在男女主人公的對白裡,褒曼都曾數次出現。
她用努力奮鬥贏得尊重,她用堅持正義贏得掌聲。
她以勇敢詮釋為愛癡狂,她以生命註解敢愛敢恨。
她的一生,單純、善良、博愛。
她是極具魅力的演員,她亦是風華絕代的女子。
她是不可複製的傳奇。
正如她的墓誌銘一般:這裡躺著一位偉大的演員,直到她生活的最後一刻,她還在演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