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聖潔的藏區高原上支教,在悠閒的成都開一間青旅,穿著純白的婚紗羈旅天涯……
這些青春年少的夢想曾被多少人列入人生的「必做清單」?而今正被一對普普通通的年輕夫妻一一實現。
洛桑和袞袞
兩人既不是家境殷實的富二代,也並非頗受關注的網紅情侶,卻能在大千世界中活成任性肆意的初心少年,把純粹的夢想變成不能再真的現實,惹來羡慕無數。
而他們的故事,得從五年前的夏天開始講起。
NO.1:初見
海拔4500公尺的藏區定下高原之戀,2013年,袞袞剛考上川大研究生,學了4年新聞的她,始終懷有一顆赤子之心。
對掙扎在社會底層卻從不失信心的人充滿關懷,支教是早在高中就萌發的念頭,趁著暑假,袞袞趕緊將這一想法付諸實踐,在網上搜索支教的資訊時,「喜林院」意外闖入她的視線,僅憑一篇文章、兩段影片就讓她對神秘而閉塞的藏區充滿憧憬與期待。
洛桑是名日語老師,平時習慣夠了錢就出去玩一圈。
2013年,他剛剛結束一趟東南亞騎行,其實更早的三年前,他曾騎行藏區,深深愛上了那兒聖潔的山水和熱情的人兒,一直想做點什麼回饋這些可愛的藏民們,因此,那年一回國,他就開始找藏區的支教學校。
就這樣,素不相識的兩個年輕人就在天朗雲清的喜林院相遇了。
喜林院由一位活佛集眾善所建,坐落在甘孜州新龍縣友誼村,離縣城有140多公里路,進村的路荒了20多年,連當地勇猛的康巴漢子都不樂意走。
大部分藏民從未走出過這片原始閉塞的土地,他們不懂漢語,更不懂什麼是世俗和狡詐,而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對洛桑和袞袞來說就是另一處「桃花源地」,這裡風搖著草、雲趕著羊有犛牛、有佛像、有小喇嘛,孩子們天真的笑臉映襯在高遠的藍天下顯得格外明亮。
村裡300多戶人家,孤兒和失學兒童就有400多個,但喜林院的孩子們依然溫暖燦爛,嬉笑打鬧、頑皮亂竄,課上課下一聲聲「姐姐老師」叫個不停,怕老師著涼,捂著她凍得像冰棒的雙手,簡直甜到袞袞心裡去。
有了他們的陪伴,誰還會在乎道路不通、水電不便的困擾呢!
洛桑和袞袞忽略了高強紫外線、曬傷的皮膚,和身上怎麼也蓋不住的酥油味,他們每日教孩子們念拼音、讀漢語,照顧日常起居,和他們生活玩鬧,在喜林院的兩個月,他倆感受到從未有過的原始而單純的快樂。
而在這同甘共苦的日子裡,兩顆年輕的心也越走越近,沒有網路沒有WiFi,就看星星看月亮、聊人生聊理想吧!
袞袞向洛桑講她的公益理想,講支教時再可愛不過的孩子們,洛桑向袞袞講他的騎行歷險,講未來的中東、印度旅行計畫。
看見了嗎?當他們互訴理想時望向彼此的眼裡閃著光,更令人詫異的是,短短70天他倆就確定今生所愛,支教結束後直接手把手回家見了父母。
NO.2:支教篇
光亮無聲,步履不停,袞袞和洛桑結緣於支教,5年來仍續緣於支教。
藏區高原的生活有多艱難,沒有體驗過的人完全想像不到,缺吃少喝、環境惡劣、文化障礙,但這一切困境都抵不過那群可愛的孩子帶來的「誘惑」。
他們純潔得如同遼遠的天空,點亮了心中那片「光亮」,自此,只要光亮在,支教的步履便不曾停。
雖然此後喜林院因故關閉,他倆偶爾還會去喜林院的一些孩子家住上一陣子。
每年依舊會抽出幾個月時間去另一所學校達科寺支教,而他倆也是達科寺唯二的兩名支教老師。
達科寺是座喇嘛學院,孩子們都要學佛,袞袞和洛桑的宿舍就在一尊巨大的佛像下,但達科寺卻是所有支教點裡條件最差的,海拔最高、不通水電,袞袞每晚都得拿著手電筒看書。
學生家庭條件太差,家長輪流燒水做飯就當交了學費,日常三餐只有老三樣:麵條、馬鈴薯和白菜。
每年在這樣的學校定時報到支教,袞袞和洛桑的堅持讓人心疼。
可他們怎麼說的?「人活著總要有個主題,使你魂夢繫之。」使你這輩子非得任性一次。
支教就是袞袞人生的主題,縱使前路有千難萬險,但藏區就是有種莫名的牽引力,寺廟生活太安逸讓他們捨不得走,用袞袞的話來說,明明是個學新聞、離了資訊就活不了的人,到這兒看雲的變幻、看牛羊吃草,偏偏連手機都懶得摸一下。
淳樸的民風、外界的誤解,讓他們不敢就此離開,袞袞每每在網路上發佈招支教老師的資訊,總會招來諸多憂慮:藏區是不是很危險?我要準備什麼保護措施?
因為不瞭解,藏區在有些人眼裡格外「恐怖」。
但洛桑和袞袞親眼見證了這個聞所未聞的貧瘠角落,閃著人性的光芒,上師們拿自家的房產和土地做抵押,貸款為孩子們建學校,學生們遭遇生活的不幸,卻依然溫暖著每一位遇見的人。
雖然支教苦,但這群孩子值得身體力行為他們做點什麼,即使之後遊遍世界,雪山上的孩子也成了他倆心中割捨不斷的牽掛。
籌款建手藝學校、錄製教學CD、送從未出過村子的孩子去山東上學、為孩子們募集冬天的衣物、達娃上師在社群寫道「小喇嘛們都說她是我們前世的媽媽」。
NO.3:旅行篇
穿著婚紗走世界,也許是因為和孩子們待久了,看世界的野心很大,對世界的欲望卻很小,在達科寺,守著一間木屋就能過日子,穿著牛仔背帶裙、紮著倆小辮,隨便挑個日子就把婚結了,婚紗照也不用拍,帶著頭紗去周遊世界撒狗糧吧!
▼丹巴走婚橋上最浪漫的自拍
▼馬尼干戈的雪山當證婚人
▼越南大叻的小火車最有復古風情
▼越南峴港郊外的海灘做背景比大樓照不知道高級多少level
▼馬來西亞小停泊島的婚紗照不知道惹多少女生眼紅
有旅行怪癖的倆人,不喜頗受歡迎的熱門旅遊路線,偏愛最原汁原味的地方,看最真實質樸的人。
▼馬來西亞公車上的女孩們
▼在越南偶遇一片無人踏足的海
▼馬來西亞的日落是浪漫的粉、小路是清新的綠
▼2017年底剛剛離開印度,2018就來到斯里蘭卡守護路邊的梅花鹿
而在別人眼裡,羡慕的不僅僅是他們走得有多遠,更是不論走過多少地方,永遠心心相惜,袞袞吃不慣異域風情的食物,旅行途中總愛發燒,洛桑記著出門必備一口鍋,為她烹飪最地道的中國菜。
存下的旅費不夠了,小倆口就去寫文章、賣小飾品,似乎不管天地有多大,只要兩個人在一起,就沒有解決不了的事情。
NO.4:青旅篇
「這夠我們吹一輩子」,為了養活長期支教和旅行的夢想,初次支教結束後,洛桑就來到袞袞上學的城市成都,倆人半湊半借,開了一家小小的青旅,「喜林院」。
三層的小樓房,7台空調,一開始,「喜林院」只是一棟簡陋的小房子,巧手的洛桑和袞袞卻傾注了自己的熱情和心血,慢慢裝飾獨特的青旅夢。
短短幾年裡,這家小青旅,一躍而成全成都評分第一,吸引了五湖四海的年輕人,有的人住下了就不願意離開,有的人走了又回來。
喜林院成了有勇氣、有夢想的年輕人,共同的家,他們唱歌、狂歡、肆意青春,樓頂天臺最適合深夜燒烤,放著音樂,彈著吉他,十幾個正當青春的青年人正舉著啤酒,致敬遠方。
徹夜不眠,守著遠方的第一縷日出,和最後一抹夕陽。
原本說好「喜林院」只開到袞袞畢業,為了這群不捨得分離的朋友多運營了半年,最後轉店那天剛好是端午節,五六十位老朋友從全國各地聚到這座小樓裡狂歡,約定做一輩子的朋友,激動的袞袞在自己的網路裡寫道:「這夠我們吹一輩子!」
袞袞的微博名叫「袞袞少年」,因為他們早已決定自己永遠青春年少,「永遠18歲」不是說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
因為年輕而任性,因為年輕永遠懷抱初心,所以,他倆是公益助學的高原情侶,是羈旅天涯的漂泊夫妻,更是堅持實現夢想的少數人。
這世上有太多你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有太多人過上你想過而不敢過的生活,而這對年輕而熱血的靈魂,還沒研究明白什麼是「不可能」,就早已踏上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