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世浮沉八十餘載,浮生如夢,醒來恍如隔世。

張荔英

1918年,一個名叫姚蕙的女人,因突發腦溢血逝世。

女人的生命戛然而止,也改變了整個中國的命運。因為姚蕙是張靜江的原配夫人,而沒有張靜江,就沒有中華民國。

張靜江與原配夫人姚蕙

 

張靜江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作為浙江湖州的超級豪門和大才子,他到巴黎後經營中國古董、絲綢、茶葉,獲取大利。

在結識孫中山先生後,便開始對孫中山先生,給予經濟上的支持,孫中山稱他為「革命聖人」。後蔣介石建立南京國民政府,由其主持建設委員會工作,蔣介石亦稱他為「革命導師」。

張靜江

 

這對夫婦是舊式婚姻的楷模,他們生的五個女兒,在民國社交圈相當有名氣,被稱為「五朵金花」 ,即蕊英、芷英、芸英、荔英、茜英。

她們均生在法國,外語基礎好,又受生母姚氏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個個都是「中西結合」的大家閨秀,格外引人注目。

 

五姐妹當中,尤以四小姐張荔英最為出色,她的人生也最為傳奇,張荔英是個反傳統的「俠女」,是個畫家,很有才氣,還會騎馬打獵。

1930年嫁給了比她大30歲的陳友仁,陳友仁是民國著名的「鐵腕外交家」、曾任孫中山先生的外事顧問等。

一個是外交英雄,一個是豪門才女,兩人的年齡雖然相差很大,但他們相知、相親、相愛,有高尚的志節和品性。

陳友仁與張荔英

 

但對於荔英的這樁婚事,父親也是氣不打一處來。

雙方年齡差距甚遠就不說了,陳在政治上的觀點,也與張靜江也大相徑庭。

張靜江是蔣介石的「二哥」,在「清共」中是積極分子,而陳友仁則是親蘇、親共,是個反蔣的硬分子。張荔英嫁給他後,兩人始終在流亡中,沒有一個安定的居所。

 

國民黨要員府中的千金、揚名巴黎的女藝術家、偏執驍勇外交官的妻子,這些光鮮亮麗的標籤,都屬於張荔英的前半生。

而歷經世事巨變後,她獨居新加坡,一邊任教一邊繼續保持著清雅宜人、華而不豔的畫風,安心的後半生,讓她的作品充滿寧靜溫暖的神采。

'

 

1906年,張荔英生於法國巴黎,父親張靜江當時正在巴黎經商,荔英便從小追隨父親的生意,而遊走於巴黎、倫敦和紐約,也經常跟家人回中國。會說流利的中文、法文和英文,見多識廣、思想開放。

張荔英從小就立志要當畫家,小小年紀就流連於巴黎眾多的博物館,很早就表現出非同尋常的藝術天賦,為此父母特意請了俄國的私人教師,在上海家中教她油畫,自此與西方藝術結下不解之緣。

 

完成高中教育後,張荔英決定前往紐約藝術學生聯盟正式學習藝術基礎,繼而回到巴黎,在克拉羅希美術專科學校與比婁學院接受私人美術訓練,發展出頗具代表性的畫風,入學四年成績斐然。

 

1930年,年僅24歲的張荔英,第一次參加了巴黎秋季沙龍,後來她的作品,多次被杜樂麗沙龍入選,受到藝評家的高度讚賞。

在20世紀30年代,亞洲女性畫家的作品,能夠登上巴黎雄奇瑰麗的美術殿堂,無疑是一種肯定與驕傲。

張荔英也成為了繼方君璧之後,第二位在巴黎藝術圈獲得肯定的中國女子。

 

身為巴黎藝術界的新星,正當張荔英的繪畫事業如日中天之時,她的愛情也悄然而至。

原本決定為藝術獻身、抱定獨身主義的她,足夠年輕漂亮,有才也有財,根本不愁嫁,也不想嫁。

卻在宋慶齡的牽線下,深深愛上了一個流亡巴黎的55歲老男人,並執意要嫁,做他的第二任太太。

張荔英登上《良友畫報》封面

 

這一年,張荔英25歲,芳華正茂;而陳友仁已55歲,原配妻子病逝4年,政治生涯的巔峰期已過,遭到蔣介石的通緝,正過著艱難的流亡生活。

但張荔英不以成敗論英雄,在陳友仁最困難的時候,反而看到了陳友仁不同凡響的品格,毅然放棄了自己原先抱獨身主義的打算。

 

張荔英曾這麼形容丈夫:「從一開始,在巴黎的時候,友仁一直都喜歡繪畫,所以當我告訴他我要學美術,他不驚訝,只說那是好事,他幫得上忙…而且他隨時都願意為我擺姿勢,這對畫家是有幫助的。」

 

陳友仁不僅關心政治、愛好文學,也全力支持愛妻的美術事業。

不僅陪她到郊外寫生,親力親為幫她操辦畫展,並隨時願意為她擺姿勢,成為張荔英繪畫生涯中,無可取代的肖像模特。

張荔英《陳友仁畫像》

 

受到「現代藝術之父」塞尚的影響,張荔英特別注重畫面中,形體和色彩之間的佈局,力求達到一種和諧感。

無論是蔬果、用具或花卉等靜物擺設,她總是精心佈置,以確保前景、中景和背景的空間界限分明。

在色調的應用和筆觸運行方面,張荔英帶有些許梵谷的痕跡,從錫管裡擠出最明亮、最原始的色彩,未曾調試就抹在他的畫布上,試圖展現她那騷動、狂放的技法。

張荔英《水果》,1967年

 

但有別於梵谷烈焰般的激情,個性穩健冷謐的張荔英,用色則較為含蓄、溫馨。

新加坡著名藝術史學者T·K·薩巴帕迪(T. K. Sabapathy),曾作出如此精闢的分析:「藝術史讓藝術家能認祖歸宗,藝術家必然自有『藝統』,張荔英也不例外。」

塞尚和梵谷是她繪畫的兩大源頭,前者影響了她對形體、圖像結構的處理方式,而她從梵谷那裡則學會一股衝勁,著力探索色彩和筆觸的表現特性。

 

據說,張靜江曾經在家唉聲嘆氣,他與原配姚蕙所生的「五朵金花」,每一位都在選擇夫婿這件事上,與父親公開對抗。

張靜江甚至有點賭氣地說;張荔英這段婚姻大概不會長久。

他的話被不幸言中了,這對恩愛夫妻的婚姻生活,只有短短的13年。

 

抗戰爆發後,陳友仁前往香港從事抗日活動。不料香港淪陷,夫妻二人雙雙被日軍逮捕,並被轉押送至上海軟禁於家中。

在漫長的幽居歲月裡,張荔英始終與丈夫風雨同舟,不離不棄。

期間,張荔英用自己手中的畫筆,為丈夫與自己畫了很多肖像畫,聊以慰藉。

 

畫像中的張荔英,仍然充滿傲骨,她顯然是幸福的,儘管悲歡離合,但只要與丈夫在一起,她就無怨無悔。

作品中,荔英的簽名始終是「CHEN」。因為她自與陳友仁結婚後,就隨夫姓了。即使荔英後來短暫改嫁,於公於私也一直保有前夫的姓氏。

張荔英《自畫像》,1946年

 

張荔英後來回憶,自己在那段歲月裡,曾親眼目睹陳友仁如何在日本人面前,仍然保持一個外交家不卑不亢的風度。誰料抗戰勝利前夕,陳友仁病逝於上海。那一年,張荔英38歲。

其後,她又繼續被軟禁一年。難以想像這一年她是如何熬過來的,失去摯愛的丈夫、失去嚮往的自由,一個人過著看不到希望的生活。唯有畫筆相伴,唯有畫布可以訴衷腸。

 

二戰結束後,受禁5年的荔英終於被釋放。

她費盡全力從過往悲痛中走出來,以賣畫為生,在中國、美國,和法國等旅居之地都辦過畫展。

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夕,張荔英離開中國大陸,隨身攜帶一幅自己創作的《北平風景》,連同她的故國心影,隻身漂泊到了馬來西亞。

《北平風景》1946年

 

說到她的再婚,鮮少被人提及。1947年,她再度出嫁,第二任丈夫是陳友仁生前好友何永佶博士。

在寫給陳友仁表妹的信件中,荔英解釋了再婚的原因:「在經歷過與陳友仁的美好婚姻後,我曾很肯定自己不會再次踏入婚姻,也打算從此獻身於喜愛的藝術事業中去。

不過,我最後還是被陳的好友、認識了10年的何永佶博士以及他的同事們說服了。他們說,『在這個令人沮喪的世界,一個人生活實在是太孤單了。』 」

何永佶與張荔英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何永佶做過的職業不少,但似乎沒有一樣工作能做得長久。據張荔英的說法,何永佶似乎認為靠太太一個人賣畫足以養活兩個人。

這一點,讓張荔英日益心生不滿。

 

1953年,兩人六年的婚姻走到盡頭。同年,張荔英從馬來西亞來到新加坡,應校長林學大之邀,開始在南洋美專教授美術,在該校任職達27年,為新加坡培養了大量美術人才。

並在1982年被新加坡政府授予文化藝術獎章,這是國家對張荔英一生在新加坡視覺藝術界的卓越成就與巨大貢獻的表揚。

張荔英為馬來西亞前首相東姑阿都拉曼繪製肖像

 

當地美術界還認為,她是第一個把法國印象派繪畫藝術引進亞洲的人,因此受到了廣泛的尊敬。

 

張荔英的前半生一直在遊走旅居和動盪中度過。1954年,48歲的荔英真的累了。

對曾被日本人軟禁的她來說,沒有什麼比能在這平靜新加坡安身、靠繪畫教學來為生來得更叫人安心。

 

她曾在自己的花園面對一池蓮花,畫下大幅精品《蓮花頌》。

在她畫筆的指揮下,朵朵蓮花宛如交響曲的高低音符,充滿著寧靜、溫暖的神采。整幅畫意和平恬靜,避世隱逸。

張荔英《蓮花頌》,1962年

 

張荔英別樣的人生,不僅塑造了她個人的禀賦,同時鑄就了她獨特的藝術風格,使她成為20世紀亞洲最傑出的藝術家之一。

 

身世浮沉八十餘載,浮生如夢,醒來恍如隔世。

張荔英一生傲骨群雄,從不盲目附會時潮,迷失自我,從此藝術史上便多了一份來自女性的堅韌與冷謐。

1993年,張荔英離別故國近半個世紀以後,在新加坡與世長辭,享年8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