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點亮黑夜中的那一盞燈,他創造了歷史,而不僅只是歷史。

 

如果你看過《最強大腦》,一定不會忘記每一期開頭,主持人蔣昌建說的那句──「讓科學流行起來!」事實上,「讓XX流行起來!」的句型,同樣可以追溯到「普普藝術」身上。

 

普普藝術之所以叫做「普普藝術(Popular Art)」,就因為它的口號是──「讓藝術流行起來!(Make art popular!)」

而最終,它的確做到了這一點,把藝術引入了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羅伊·利希滕斯坦《熱狗》,1963年

 

正如普普藝術的定義一樣:它們是面向大眾的、反傳統藝術的、幽默詼諧、甚至有些惡俗……

重複、重複、再重複,是普普藝術的特點,而消解高雅、神秘、嚴肅和正確,幾乎是當代藝術的必備基因,這種作品會讓人感覺一切都觸手可及。

 

而談到普普藝術,你可能會首先想到安迪·沃荷,但在美國普普藝術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中,即使你不記得羅伊·利希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這個名字,但你也會一眼認出他的作品。

▼​羅伊·利希滕斯坦《吻》,1964年

 

▼​羅伊·利希滕斯坦

 

在上個世紀中葉,抽象表現繪畫盛極一時之際,利希滕斯坦就與紐約年輕一代畫家,在藝術追求上繼承了達達主義精神,發揚了源於英國的普普藝術文化,在作品中大量運用廢棄物、商品招貼電影、各種報刊圖片作拼帖組合,故又有新達達主義的稱號。

所以利希滕斯坦一直被藝術學界,評價為創造了純粹的美國新繪畫。

 

▼​羅伊·利希滕斯坦《哭泣的女孩》,1964年

 

他的作品簡潔、明快、時尚感強烈,特別符合商業社會追求鮮明個性、引人注目、廣而告之的需求。

2013年的佳士得拍賣會上,利希滕斯坦的《戴花帽的女子》,以5630萬美元(約18億台幣)成交。

2015年5月的蘇富比拍賣會上,他的《戒指》以4169萬美元(約14億台幣)成交。

▼羅伊·利希滕斯坦《戴花帽的女子》

 

▼羅伊·利希滕斯坦《戒指》

 

他一生創作了大量普普風格的繪畫作品,並憑藉獨有的卡通連環漫面風格繪畫,在普普藝術運動中佔據重要地位,完美地傳遞了美國人的生活哲學。

羅伊·利希滕斯坦像一位藝術界的明星,將曾經高雅的藝術通俗化分解、綜合,並推向當時社會的每一個人。

所以也難怪羅伊·利希滕斯坦會與安迪·沃荷並稱為「美國普普藝術之父」。

 

1923年,利希滕斯坦出生於美國紐約的曼哈頓西區,父親是地產商人,母親作為全職主婦,給他了他無微不至的照顧。

而殷實的家庭環境,令他可以在私立學校,度過整個中學階段,並接受繪畫教育。

 

高中畢業後的利希滕斯坦,想要接受更系統的繪畫教育,於是進入俄亥俄州立大學藝術學院,跟隨導師霍伊特·L·謝爾曼(Hoyt L.Sherman)教授學習藝術理論與美術創作。

1939年,二戰爆發,利希滕斯坦應徵入伍,戰爭結束後,他便回校繼續完成學業,並在母校進一步深造,獲得碩士學位,後留校任教。

 

二戰後,遠離主戰場的美國,整體國力迅猛發展,憑藉雄厚的經濟實力,人們開始注重生活品質。

電影院、咖啡館、歌劇院,各類現代化設施隨處可見,開始進入後工業社會。

 

藝術家這個敏感的群體,總能最先對社會的變化做出反應。

他們很快意識到,整體生活水準的提高,使得文化消費需求激增,很快出現了藝術的繁榮,隨著抽象表現主義的崛起,西方藝術文化的重心,也開始由巴黎向紐約轉移。

 

這時,美國的藝術家們開始質疑,自己每天生活在這麼先進的國家,卻為什麼不能表現生活中,最先進的流行文化呢?

自此,普普藝術開始引領一個全新的時代。

▼羅伊·利希滕斯坦《Ohhh Jeff》

 

由於這些作品製作成本低廉、色彩鮮豔吸引人,無論是陽春白雪,還是下里巴人,不同教育程度的人,都可以欣賞普普藝術。

 

實際上,這種看似單調、無聊、千篇一律的重複,所表現的是當代高度發達的商業文明社會中,人們冷漠、空虛、疏離的情感。

 

利希滕斯坦在1951年,開始了屬於他的普普之路。

而在1961年,他的第一件普普作品《看!米奇!》才問世。

《看!米奇!》創作的契機是因為:他的一個兒子喜歡看米老鼠。

▼羅伊·利希滕斯坦《看!米奇!》

 

60年代,他因為受到兒子的影響,開始了根據愛情,和戰爭連環畫創作的系列繪畫,並且對戰爭題材情有獨鍾,這些作品日後也成為了,世人對他的普遍標識。

比如這些:

▼羅伊·利希滕斯坦《Whaam!》,1963年

 

▼羅伊·利希滕斯坦《在汽車裡》

 

後來,他吸取了新印象派「系統的色點」的精髓,最後形成利希滕斯坦作品的最終形態,各種明亮的顏色+各種小波點。

比如這些:

 

▼羅伊·利希滕斯坦《筆觸》,1965年

 

他基本上就是把人物原型複製下來,用丙烯放大然後,通過平塗色塊,和準確結實的黑色線描將它們置於畫布,甚至連廉價彩色印刷工藝中的網點,都被不厭其煩地複製了出來。

他的這種創作形式在當時備受爭議,也難怪1964年的《紐約時報》,會將羅伊·利希滕斯坦評為「美國最差勁的畫家」。

 

▼羅伊·利希滕斯坦正在創作

 

羅伊·利希滕斯坦說:「我試著利用一個俗濫的主題,再重新組織它的形式,使它變得不朽。這兩者的差別也許不大,但卻極其重要。」

其實,他作品中的「差勁」,正是對這個時代「糟糕」現象的正面回應。

▼羅伊·利希滕斯坦《鏡子裡的女孩》

生長於大都市的利希膝斯坦,習慣了城市的喧囂、斑駁夜色中的霓虹燈、平凡而雜亂的日常瑣事,這就是他的生活。

對此,他沒有激進的批判和攻擊,也沒有拜金的鼓吹與頌揚。

 

他不同於其他普普藝術家,依賴機械生產,迷戀材質拼接,他只傾心於印刷品,鑽研排版技術,搜集了大量的印刷品,並擁有獨創的技法和風格,這使他在普普藝術運動中佔據獨立的領地。

▼羅伊·利希滕斯坦《溺水女孩》,1963年

 

而他作品中體現的,張揚個性的叛逆感,受到了許多年輕人的追捧。

 

當時的一些美國人發現,他們所面對的商業化社會、他們的日常生活和夢想,正是在利希膝斯坦的作品中,得到了真實反映,這種藝術樣式如此親切,是一種對美國化生活哲學的肯定。

一時間利希膝斯坦的畫作風靡美國,並以強烈的美式風格,席捲歐洲各國和其他地區。

 

隨後,利希滕斯坦的藝術生涯平步青雲,成為美國20世紀藝壇影響最大的藝術家之一。

 

儘管70年代以後,許多藝術家逐漸脫離了普普風格,但是作為一種態度和方式,普普藝術的內涵和精神,繼續在美國和世界藝術中演變和延續。

 

儘管利希滕斯坦一直帶著許多爭議,也曾被評論為美國最差勁的畫家,可是,他的傳奇從來沒有停止過,在拍賣市場上,他是穩居市場銷售價高位的藝術家。

2015年11月,佳士得「畫家與繆斯晚間特拍會」,在紐約洛克菲勒中心舉槌,利希滕斯坦創作於1964年的作品《護士》成交價達到9536萬美元,約台幣28億元,刷新了他的拍賣紀錄。

▼《護士》,1964年

 

即便這位靦腆幽默的叔叔,早在1997年就離開了我們,但在大眾的心中,他還是那個普普藝術大師,他創造了歷史,而不僅只是歷史。

 

他畫筆下的藝術沒有界線,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使高雅的藝術民俗化,使藝術走向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