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沒見過如此震撼的光影。
阿布達比羅浮宮
雙11已經成為一個盛大狂歡的購物節,但在今年的這一天,遠在阿聯酋有一座巨大瑰麗的博物館將要對外開放──
設計方案
羅浮宮不是法國的嗎?怎麼跑到阿聯酋去了?
別擔心,這不是什麼山寨,這是正經的官方合作。
早在2007年,阿聯酋和法國就簽約合建這個博物館,並且使用巴黎羅浮宮的名字,還向巴黎租借藝術品。
合約期長30年,合約價值將近10億歐元(約360億台幣)。
這個博物館原本計劃在2012年就建造完成,但因為中間阿聯酋政府對法國羅浮宮的管理工作不滿,曾經停工過一段時間,差一點成為蚊子館。
一直延期到了今年,工期整整10年,總算要在這個月11號正式對外開放。
博物館由法國最著名的建築師之一──讓·努維爾設計。
他擅長用鋼、玻璃和光線創造新穎、符合環境和文化的建築形象,所以他的作品總是充滿了當地的魅力。
他獲得過一系列非常厲害的獎,包括阿卡汗獎以及2005年沃爾夫藝術獎和2008年普利茲克獎(相當於建築界的「諾貝爾」獎)。
他說:我有一個大膽的想法──阿布達比既然有這麼多的島嶼,為什麼我們不能單獨拿出來一座,作為藝術之島?
▼平面圖
於是他就設計出這座三分之二的面積被巨大圓頂覆蓋的「漂浮島博物館」,建築的三側被海水包圍。
▼建築本身看起來,其實就是一堆連接在一起的小盒子,上面扣了個半圓形的帽子
在圓頂上錯綜複雜的結構,源於當地用棕櫚葉交錯疊搭作為房頂材料的傳統習俗,然後結合參數化設計後,所產生的效果。
這座「島」的總佔地面積高達87000㎡,畫廊佔地9200㎡。
其中6000㎡的空間將用作永久展覽用途,其中2000㎡會進行臨時展覽。
同時博物館裏還會有一個兒童畫廊、餐廳和咖啡廳。
整個建築重達12,000噸──這幾乎相當於兩座艾菲爾鐵塔的重量。
它遠看過去就像是漂浮在沙漠的空氣中,四根支撐建築的巨型柱子頂部被隱藏起來,遮蓋住它們的半圓頂上佈滿密密麻麻的星形孔洞。
穹頂
既然說到覆蓋在博物館上的圓頂,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
穹頂直徑180m,總重7000噸,重鋁製吊件重量5000噸。
這組驚人的數據中,可以看到「穹頂」巨大的尺寸和重量。
在整個建造過程中,難度係數最高的就是「穹頂」。
▼建造過程
它每一側的金屬掛件都由4000個獨特部件組成,長度2公尺到15公尺不等,重量從幾千克到幾噸都有。
▼結構示意圖
▼剖面示意圖
▼建造過程十分複雜、漫長
但一切的辛苦和努力,都是值得的。
因為整座博物館中最驚為天人的美也在這穹頂。
穹頂的靈感來自麥地那,那富有孔徑的曲線層,複雜的圖案是經過高精計算而成。
▼結構示意圖
博物館建築完成後,大家驚奇地發現:
陽光穿透8個疊加層,呈現漫射與映畫效果,仿佛「光雨」降臨般斑駁陸離,讓人想起阿聯酋綠洲中層層疊疊的棕櫚樹。
▼安裝示意圖
8個層面通過旋轉特定的角度一種自然的美也就產生了。
▼每層結構的角度示意圖
由好幾層鋼筋線條重複疊加出來,創造出蕾絲一般的複雜花紋──當太陽光線穿過這些縫隙,仿佛落雨似地落入室內中,流經12個畫廊空間。
▼早在2009年為了確認這個結構的光影效果,努維爾在博物館建造之前,就在選址上蓋了一棟等高的建築,然後進行測試
▼進入模型內部觀察室內的光影變化效果
▼設計師與項目負責人參觀模型
美觀不是穹頂唯一的優點,在功能性上它也非常到位。
利用穹頂上的孔洞,室內的光線和溫度得以調節,在白天會形成一個陰涼處。
努維爾借鑑了清真寺、陵墓和伊斯蘭宗教學校等阿拉伯建築的特點。
在努維爾的設計下,博物館成為傳統當地文化與現代建築技術的無縫結合體。
55個單獨的空間建立在主圓頂下,每個單獨空間都將是充滿藝術的室內展館。
穹頂已成為由博物館現場每個人的談話點,是阿拉伯世界的重要標誌。
除了美學吸引力之外,它還將使遊客避免夏季炎熱,從而減少建築物的能源消耗。
親水準台
因為被海水包圍,在建造時施工隊不得不築起堤壩阻擋海水,並用水泵將工地範圍裡的海水持續抽乾。
這些水泵整整工作了六年。
▼後來拆掉外牆,讓海水匯入場地裡面──海水充斥館內,整個博物館煥然一新
▼親水的環境
光之雨
館內共有23個展廳,多達600-700件藝術珍藏品。
這些藏品會被分佈在這些展廳當中。
而每個展廳又分屬於不同的畫廊,例如宗教走廊、中古藝術交流、現代世界等等。
▼行走在博物館內,光影結合虛實交錯,這種感受非常特別
到了晚上,則搖身一變為「在閃爍圓頂下發光的綠洲」。
它是一座保護其藝術珍寶的建築,它是對阿拉伯城市的致敬,對詩意般幾何和光的讚美,在大型圓頂下,它喚醒了時間的記憶,仿佛有力地停頓著時辰和我們流逝的光陰。
相信一切如果按部就班,這座博物館很快會成為全球遊客的新目的地,也會成為阿布達比的新地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