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旱魃
旱魃(hàn bá),傳說中引起旱災的怪物。《詩·大雅·雲漢》:「旱魃為虐,如惔如焚。」孔穎達疏:「《神異經》曰:『南方有人,長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頂上,走行如風,名曰魃,所見之國大旱,赤地千里,一名旱母。』」 唐·杜甫 《七月三日》詩:「退藏恨雨師,健步聞旱魃。」石靈《捕蝗者》:「本來大家商議要刨旱魃,後來袁大爹著人來叫抬龍王,不要刨旱魃,才改了主意。」
傳說黃帝與蚩尤大戰,蚩尤請來風伯雨師降下大雨,使黃帝的軍隊迷失在漫天風雨中。於是黃帝請來旱魃,灼干雨水,大敗蚩尤。
應龍
古代漢族傳說中善興雲作雨的神。
應龍最早出現是在先前的黃帝時期,《山海經》和《史記》就有記載。大意是以黃帝為首的黃河流域部落與以蚩尤為首的長江流域的部落發生戰爭,雙方都使用各種神奇的動物來幫忙。黃帝這邊的應龍擅長「畜水」,蚩尤那方也有擅長呼風喚雨之靈物,本領較應龍更勝一籌,大雨飄向黃帝這邊。黃帝處於弱勢,就請天女「魃」幫忙止住了大雨,一舉殲滅蚩尤部落。應龍在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殺了蚩尤和夸父。由於戰爭消耗能量過大,再也無力振翅飛回歸天庭,就悄然來到南方蟄居在山澤里。龍屬水性,所句之地,雲氣水分自然而然會聚起來,這就是南方多雨的緣故。許多年後,應龍復出,助天禹譚水脈,開江河,成為治水功臣之一。
據《述異記》中記述:「龍五百年為角龍,千年為應龍」,應龍稱得上是龍中之精了,故長出了翼。相傳應龍是上古時期黃帝的神龍,它曾奉黃帝之令討伐過蚩尤,並殺了蚩尤而成為功臣。在禹治洪水時,神龍曾以尾掃地,疏導洪水而立功,此神龍又名為黃龍,黃龍即是應龍,因此應龍又是禹的功臣。應龍的特徵是生雙翅,鱗身脊棘,頭大而長,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齒利,前額突起,頸細腹大,尾尖長,四肢強壯,宛如一隻生翅的揚子鱷。在戰國的玉雕,漢代的石刻、帛畫和漆器上,常出現應龍的形象。
夔牛
夔(kuí)牛,一種傳說中的怪獸。外形像龍,聲音如雷,僅有一足。據說黃帝依照九天玄女的指示將夔殺死,以其皮製成戰鼓。
夔龍又稱且角龍。夔者,見於《書·舜典》、《國語·魯語》、《左傳·僖公二十六年》諸典中,或為樂官,或為木石之怪,或為國名。又作地名,……夔、夒,字形相近,義亦頗相似。《說文》:「夔,神魖也,如龍,一足。從夂。象有角、手,人面之形。」
想像性的單足神怪動物,是龍的萌芽期。《山海經·大荒東經》描寫夔是:「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有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但更多的古籍中則說夔是蛇狀怪物。「夔,神魅也,如龍一足。」(《說文解字》)「夔,一足,踸踔而行」。(《六帖》)在商晚期和西周時期青銅器的裝飾上,夔龍紋是主要紋飾之一,形象多為張囗、卷尾的長條形,外形與青銅器飾面的結構線相適合,以直線為主,弧線為輔,具有古拙的美感。
傒囊
古代傳說中的精怪名。 晉 干寶 《搜神記》卷十二:「兩山之間,其精如小兒,見人則伸手欲引人,名曰傒囊,引去故地則死。」《太平御覽》卷八八六引作「徯龍」。
《白澤圖》記載「兩山之間,其精如小兒,見人則伸手欲引人,名曰傒囊,引去故地則死。」而《搜神記》中僅是引用。
窮奇
中國傳說中抑善揚惡的惡神,它的大小如牛、外形象虎、披有刺蝟的毛皮、長有翅膀,窮奇的叫聲象狗,靠吃人為生。據說窮奇經常飛到打架的現場,將有理的一方鼻子咬掉;如果有人犯下惡行,窮奇會捕捉野獸送給他,並且鼓勵他多做壞事。
但是,窮奇也有為益的一面。在一種稱為「大儺」的驅鬼儀式中,有十二種吞食惡鬼的猛獸,稱為十二神或十二獸,窮奇就是其中之一。
傳說中古代「四凶」之一。結合天神、怪獸、惡人三位一體,真實面目不可破解的奇怪生物,乃是邪惡而的象徵,代表至邪之物。
猙
章莪山,山上沒有花草樹木,到處是瑤、碧一類的美玉。山裡常常出現十分怪異的物象。山中有一種野獸,形狀像赤豹,長著五條尾巴和一隻角,發出的聲音如同敲擊石頭的響聲,名稱是猙。
肥遺
中國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旱魃之兆。據說肥遺是一種居住在太華山山麓的怪蛇,有一個頭、兩個身體、六條腿和四隻翅膀。也有傳說稱肥遺是一種黃色的鵪鶉大小的鳥,喙是紅色的,據說吃了肥遺能夠治病、防止寄生蟲。
最早記錄在《山海經》之西山經中:華山上有一種名叫「肥遺」的怪蛇,它一旦出現,便預示將有大範圍的旱災。
蠱雕
《山海經·南山經》:「又東五百里,曰鹿吳之山,上無草木,多金石。澤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滂水,水有獸焉,名曰蠱雕,其狀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嬰兒之,,是食人。」
蠱雕,是一種似鳥非鳥的食人怪獸,樣子像雕,有角,叫起來像嬰兒啼哭。
鯤鵬
鯤鵬來自莊子的《逍遙遊》中記有「北冥有魚,其名曰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這鯤鵬精於變化,通靈萬物,助天帝澄清玉宇,受敕封為九天鯤鵬。
赤鱬
赤鱬(chìrú)傳說中異魚名。人面,音如鴛鴦,食之可以療病。其說始見於先秦。《山海經·南山經》:「青丘之山……英水出焉,南流注於即翼之澤。其中多赤鱬,其狀如魚而人面,其音如鴛鴦,食之不疥。」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6nm8qzm.html